我的当前位置:江苏省首届领航名师项目成果展 » 初中语文 » 智学

透视钱梦龙“语文导读观”之“导”(叶映峰)

钱梦龙老师是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大家。钱老师在语文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上的探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语文导读法”影响了几代语文人。如今,过了而立之年的语文导读法,卓卓然屹立于语文教育原野,依然辐射着它的能量,近年各地以“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层出不穷就是力证。怎样学习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从他的导读法中汲取养料助推语文课程改革,成为语文人研讨的热点。本文从“导”的角度谈谈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要义,希望对大家推行钱老师的语文导读法能有所帮助。

一、关于“语文导读法”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问世以来,一直广受关注。1989年出版的《心理学大词典》把语文导读法作为条目收录,在这个词条中语文导读法被定义为“一种颇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法,一种引导学生真正学得主动,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锻炼自学能力的新型教学法。”“语文导读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收录到该词典,这标志着教育理论界对语文导读法的认同。由于“导读”是与“讲读”对举着提出,更因为“导读”后面赫然有个“法”字,于是不少人认为“导读”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且看钱老师关于“导读”的论述:

 “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

这是钱老师关于“导”与“读”内涵的解释,很显然,这里的“导”、“读”指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形式、状态,“导读”体现了钱老师的语文教学观。继续看钱老师关于“导读”的论述。

“导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所关心的,是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怎样从优秀读物中汲取精神养料,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关于“钱氏之导”

钱老师经典课例中的导读艺术常被老师仿效,但现实不尽如人意,不少老师慨叹钱老师是智慧型教师,课堂上经常有神来之笔,神不我遇,学习钱老难!在钱氏语文导读观的操作系统中,“导”很关键,认识“导”的重要作用,掌握“导”的原则、方法、技巧、艺术,对于践行钱氏语文导读观,你就会得于心应于手。这里谈谈“导”在钱氏语文导读观中的作用与地位。

钱氏语文导读观中关于教师的“导”有非常清晰的表述,体现在“三主”理念中就是“教师为主导”。

“教师为主导”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的限制:是“指导”而不是“灌输”,是“引导”而不是“牵就”。导者,因势利导也,就是要求教师顺着学生个性发展之“势”,指导之、引导之、辅助之、启发之;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才能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根据钱老师关于教师主导地位与作用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导”是“因势利导”,善“导”是“学生为主体”的保障,教师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失,是教学过程顺利、有效展开的保障。我们在“训练为主线”中也能看出“导”的重要性。“‘ 训’指教师的指导、引导;‘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 即“训练”是教师在“导”“练”,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地埋头作业、练习。足见“三主”理念中,教师的“导”是最基本、最能动的一个要素,是“学生为主体”是否被尊重,“训练为主线”是否有效的保障。

“导”在“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三类课式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钱氏语文导读观明确自读课式不是学生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自由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会阅读”为目标的阅读训练过程。“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五个阅读流程都离不开教师的“导”。“教读式”是教师“教学生读”,是课堂状态下“导”“读”的一种形式。“复读式”中教师“导”的作用体现在对“复读”内容与形式的设计与确定上,教师“导”的作用不言而喻。

从钱氏语文导读观的支撑理论到操作体系,教师“导”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导”为践行钱氏语文导读观的肯綮之处实不为过。

三、“导读法”的当代课堂意义

钱氏语文导读观在中学语文界影响深远,“钱氏之导”没有被时代暌隔,仍在为当代课堂提供“导”的经验与智慧。以下联系当下课堂简述我们如何继承、发展“钱氏之导”。

<一>坚定“导”的理论基础

学习钱氏语文导读观,发展钱氏语文导读观,有一点绕不过去:践行“三主”理念。

自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句话“法定”了“三主”中的“两主”,“训练为主线”似乎还在等待论证阶段。

其实“训练为主线”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教学实践。《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别用“积极倡导”、“大力倡导”来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更多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极力推行这些学习方式。然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系统训练来培养,正如钱老师说的从“入格”到“出格”,“出格”了就能自主学习。同理,“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需要过程,需要载体,这过程与载体合在一处就是教师设计的序列化的训练。足见,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离不开训练的支撑,真正把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化转为学生自觉自主的行为离不开训练。

“三主”理念与新课改的理念一脉相承,我们一直坚定地践行着“三主”理念,践行着“训练为主线”的理念,并且始终严格区分着“训练”与应试式“操练”的界限。

<二>丰富“导”的载体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导”的方式与载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钱氏之导”也应注入时代活水,使之更加丰沛而富于活力。

比如,钱老师导读中注重话题情境的创设,认为话题比一般的提问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用话题导读,学生不会被“牵”着走。我近年探索实践的“主题语导读”就是受钱老师话题导读方法的影响。主题语导读是指“教师在研读文本、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炼出关于文本学习的核心语词”,“它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什么’的一个高度浓缩,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框架与方向,也是教学策略的体现。”如我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从写作的角度提出“铺垫与细节”的主题语,让学生抓住文中铺垫、细节的作用,感受父子情,学生在阅读中将写什么与如何写自然融合。我执教都德的《最后一课》,从内容的角度提出“可怜的人”的主题语,引导学生读出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郝叟老头等镇上人物的可怜之处,“可怜”是亡国恨、爱国情的体现,可怜之处也是小说人物描写最动人之处。“可怜的人”的主题语将小说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语段的品读自然整合。主题语导读可用于课前自读,也可用于课堂导读。由于主题语只是提供了阅读方向或阅读重点,教师“导而弗牵”,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大,更容易获得独到的、丰富的阅读感悟与体验。

我们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丰富着“导”的载体。如这些年我们积极推行的导学案,其实成功的语文导学案就是教师“导”的一种载体,只是口头交流变成了书面交流,我们可以称之为“导读案”。不仅如此,翻转课堂、云课堂、未来教室等新概念、新理论、新手段纷至沓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资源、手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突破文本的局限“导”读,让“导”中注入现代元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我们在创建资源包、制作教学视频时,应该想到我们“导”的对象不仅仅是我们任教的班级,我们也许在为其他老师、学生搭“脚手架”。同样,我们“导”的用材中也会有别人的汗水与智慧。现代信息技术将极大丰富“导”的载体,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导”,让学生学得更灵活、更主动,从而提高“读”的效果与品质。

<三>完善“导”的评价

“导”经常被误会,因为有些教师不是“导”,而是“牵”、“赶”、“灌”、“逼”,是越俎代庖的包办,这些误“导”现象败坏了“导”的名声,以致大家不敢理直气壮地倡导“导”。其实,“导”与“读”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导”的作用发挥得越有力,学生“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必然表现得更充分。因此,完善“导”的评价系统应该成为发展“导”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提供一个建立评价系统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钱氏语文导读观的评价系统应该是基于“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三类课式的评价。评价的依据应该是“三主”理念践行的情况,即 “三主”在“三式”中体现得如何,着重点应放在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尊重。由于“三式”都有特定的教学指向,分类评价更科学,即可以分为“自读式导读评价”、“教读式导读评价”、“复读式导读评价表”三类。评价表均可分“导”和“读”两个板块,但最后必须以学生“读”的状况检测教师“导”的实效,即评估教师的“导”对学生的“读”究竟产生了哪些可检测的结果。总之,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同样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为它是钱氏语文导读观的根本立足点。

钱氏语文导读观至今仍充满活力。究其原因有三:有科学的支撑理论;有完整的操作体系;钱老师“导”的艺术高超。因此将钱氏语文导读观融入当代课堂,发展之,优化之,使之助推课堂改革显得意义非凡。当我们善“导”了,钱氏语文导读观就会改姓,它会姓张、姓王、姓李……成为带着每位教师个人印记的语文导读,那将是对钱氏语文导读观最好的解读,也是对语文课堂改革最积极的回应方式之一。

 

 

注释:

①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第88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②③④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钱梦龙著《钱梦龙与导读的艺术》第60、75、222~224、6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