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江苏教师发展研究 » 研究动态

教育学的传统与变革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综述

侯怀银 董 标

2015年91920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太原举行。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36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学的传统与变革”。围绕会议主题,与会者对教育学传统、教育学变革、教育学家个人与群体、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实践、教育学的名与实等五个论题进行了深入对话、广泛探讨。

一、教育学传统的坚守与超越

与会者意识到,我们不应忘却或旁置百年教育学史积淀并凝聚的理性和智慧,应直面教育学的传统与变革,坚守教育学求真致用的使命。

教育学发展具有多元传统。有研究者指出,德、英、美、中分别形成了以“规范科学”、“基础学科”、“经验研究”和“实用逻辑”为特征的教育学,共同点是学科间的开放、方法论的实用主义及对教育实践的观照。有研究者考察了清末为解决中国教育的急迫问题所形成的“学”、“用”为主的教育学的“东渐”过程。也有研究者探索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等传统,主张系统加强对马克思理论的原文本探究,提升学术研究层次。

教育学传统系于教育学历程。依据教育学发展所历经的“经验—描述”、“哲学—思辨”、“科学—实证”、“规范—综合”四阶段,有研究者提出教育学传统具有稳定性、模式化、阶段性等特点。有研究者则利用统计数据对2013年度教育学原理学科进展进行了初步评估,认为应明确学科性质、巩固学科地位、注重学术品质、扩大学术视野、优化学术队伍、加强协同研究,以提高教育学原理的“元层次学科”属性。

中国教育学发展基于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和实用理性的传统孕育并决定了教育学伦理价值取向,尊崇经典权威,重视直接经验的传统,构成了教育学的实践认识之维。面对学科化与科学化带来的教育研究古典传统的失落,有研究者建议,重启教育研究的古典传统,汲取古典传统与智慧,反思教育现实问题,拓展教育学的文化气象。

二、教育学变革的动力与方向

教育学变革来源于问题与发现,来源于危机与挑战和超越教育学传统的追求。变革的直接动力,源自教育学学人的知识责任,更源于学术圈的集体自觉。百年来,教育学的发展一直危机四伏,学者们或纠结于学科地位,或对纠结感到无奈与悲情。其实,纠结、无奈和悲情,都是教育学的变革动力或变革本身的呈现形式,难能可贵,值得呵护。

变革的动力。教育学变革的动因源于学人对教育学自身困境的觉察和对威胁的“应战”。教育学变革的动力包括教育学与相关学科、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和政策、教育学与技术、教育学研究与自我等五对关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未必是无地位的表现。教育学形态是多样的,揭示教育学变革的动力—阻力系统的结构和机制,尚待努力。

变革的条件。教育学变革的条件是研究者对危机的普遍认知和卓越变革者的出现,界限是学科的基本立场,范围集中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此,有研究者提出“教育学气派”问题,有研究者提出教育学人生的领悟说(包括教育学人格、情怀、思维方式等),有研究者进一步强调教育学者基于知性和德性存在的社会责任。

变革的方向。教育学变革必须追求学科独立和享有尊严,并成为影响人们教育观念和文化行动的内在力量。有研究者用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维反思教育学变革。以过程哲学与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为武库,对教育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这是一种以增进人的后现代品质、促进人的后现代化、培养后现代人的教育目标。它以有机思维和生态思维为核心特征,以过程思维和事件思维为基础形式,试图通过一系列后现代教育事件与过程来推进复杂性教育思维。

三、教育学发展的本土化与多元化

在教育学的传统与变革中,我们如何发现问题、抓住并理解本土的教育学问题,如何认识、理解并评价异域的教育学,这与“中国教育学发展之路在何方”密切相关。

厘清教育学的中国脉络。有研究者剖析了教育学中国化、本土化和中国(特色)教育学三个关键词,提出立足本土文化教育历史与现实,强化理论创新和自主建构,是中国(特色)教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研究者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教育理论引入、发展和深化的中国化过程,认为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后现代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教育思维及教育方式。

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在中国教育学百年建设的历程中,存在着中国话语的缺失现象。教育学中国话语有中国表达、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文化四个要素。建设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需要探讨行动策略。有人把教育学学理表述为“教育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教育规律后,在思维、语言上自成体系、符合逻辑的学科反应”。

策励教育学的中国实践。有研究者把教育学本土实践理解为他国教育学在中国大陆的实践,须经认同、引进、转化、实行几个环节。有研究者分析,除“水土不服”外,文化相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亦导致教育学本土实践效果不佳。面对教育学引进多、实现少,有研究者主张,文化教育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相结合。有研究者指出,中国教育学不是“在中国的教育学”,而是“为中国所独有”的教育学。中国传统文化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提供了理据。

推进教育学的多元对话。作为外来学科的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取决于学科本身,还受中国特定社会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制约。有研究者分析了德国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提倡以反思意识弥补断裂遗憾,以客观认识代替主观选择,以思辨理念关切教育现实,以本土意识推进学术创生。

(作者侯怀银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董标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