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江苏教师发展研究 » 成果展示

学前12月:心愿•新愿

心愿墙”是我们班级管理传统活动“评比栏”的“创新版”,以“集贴花满足心愿”为具体操作形式,达成让孩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评比栏”活动相比,它在多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更优化”:

1.“优化”操作,实现孩子自主管理。

传统“评比栏”活动:教师“独揽”,不能兼顾全体、不利于常规形成。

评比栏活动,属于老师“独揽”性活动。老师发现谁就奖励谁。行为表现比较突出的孩子容易引起老师注意,得到表扬。但更多的孩子,由于其个性等原因,不易显现出特别的优点或做一件与众不同的“好事”来引起老师、同伴的注意,但他们每天都把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件事都努力地做好,这份平凡、踏实的努力精神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放大弘扬、着重培养的正向性品质。但这种“隐性”的努力容易被老师忽视。从而引起这部分孩子负面情绪的产生。其二,评比栏活动中老师“以一对众”,一人评价班内所有的孩子,需要为所有的孩子奖励贴花。这使得“评比栏”这种激励机制不能作为常规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随意性大的弊端——老师有空就奖励、忙碌的时候孩子们也就跟着就“落空”。评比栏活动,有它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由于老师“一手抓”的操作操作特点,易出现不能兼顾、不能常规化的劣势。

创新“心愿卡”活动:“权力”下放,实现幼儿自主管理。

心愿卡活动,教师把评价和分发贴花的“权力”下放至每一位孩子,让孩子们学习自主管理:整半天都不需要老师的“提醒”——能够自主地跟同伴一起愉快相处,专注各项游戏、学习等活动等(涵盖课间课堂常规、区域常规、生活活动常规等各方面),就能自己拿取一个贴花贴于自己的心愿卡上。这样的调整,“解放”了老师,使老师不再为了奖励而忙碌,也不用担心在评价奖励的过程中会疏忽了哪个层面的孩子,有效促进了活动的公平性、常规化;这样的调整,自主了孩子,促进孩子们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之前的班级常规,都是老师“提”要求,孩子们“遵守”。现在的班级常规,老师没有要求,只有对孩子们的鼓励和引导——“我们都是大孩子,每件事都会动脑筋想想怎样做是对的,不需要老师提醒!”。在长期的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孩子们自主管理的意识“觉醒”了,能力提升了。且关注到了班内人数最多的较平凡的中间层次的孩子,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和体验——每个孩子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和发现。

2.“优化”驱动,激发孩子积极行为动机。

传统“评比栏”活动:体现横向比较,易产生负向心理及行为。

班内的“评比栏”上,总是呈现着两个极端——自控能力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贴花大满贯”,能力较弱或表现能力一般的孩子则反之。这种“物化”陈列的方式体现着孩子们的能力水平差异,突出了孩子们之间的横向比较:能力弱或爱调皮捣蛋的孩子易产生破罐心理,对这样的激励活动“不在乎、无所谓”(“反正我也得不到贴花,我索性不要贴花了,我是个调皮孩子”……);表现能力一般但认真努力的孩子觉得“失望”,导致其失去信心(我的贴花只有几个,我跟XXX比是很差的,我不如XXX……);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容易随着贴花的增多滋生一些负面心理:自满——“很多小朋友们都不如我!”、茫然——“我每天都能得到贴花,我的贴花已经很多了,有点没劲……”,空洞的贴花堆积让他们的努力热情逐渐减退。

“评比栏”活动,源于激励孩子、促进孩子发展的初衷,但于无意间过于体现孩子间的横向比较,易让孩子在活动中产生负向心理及行为,在他人、环境的评价中为自己贴上“标签”——好、中、差孩子,不利于幼儿阶段孩子的发展。

创新“心愿卡”活动:注重纵向发展,有效激发积极的行为动机。

与“评比栏”相比,“心愿卡”在环境呈现等方面弱化了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更注重孩子的纵向发展,利于孩子产生良好的心理倾向。“心愿卡”满十个贴花就可以带回家,然后在集中展示的心愿墙上重插一张新的心愿卡重新开始,因此视觉表象所呈现的贴花数量比较在九以内。且孩子们都了解心愿卡规则,所以,孩子们在心愿墙活动中的“自觉比较”更具“纵向性”——关注自己的变化:与昨天比,自主管理是否有进步?是否多了一个贴花等。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得到显现,都能骄傲地告诉同伴,不必因担心自己与同伴的差距而羞于表现或压制自己的积极体验。

3.“优化”效能,促使孩子发展更多元。

传统“评比栏”活动:控制性强,功能“单向性”。

评比栏活动,主要的效能是评价。其评价的项目相对固定,主要限于对各项班级规则的遵守,或是在学习性方面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课堂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到位等。属于比较“单向性”的评价功能,这些能得到贴花的条件都源自老师的制订,有较强的控制性。这是一种“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老师是评价方、孩子是被评价方。对孩子而言,在这个活动中的获得就是努力遵守,得到老师的认可,孩子是被动的。

创新“心愿卡”活动:开放性强,多重指向效能高。

“心愿卡”同属评价活动,但较之传统的“评比栏”活动,其开放性更强,多重指向孩子们各种能力的培养,效能更优。

其一,开放的评价内容,引导孩子学会思索,在有爱有序中成长。心愿卡的评价内容,除却一些基本的班级规则,我们还在每一个教育契机中“挖”出了很多正向性的非学习类的评价内容。例如,能在同伴不小心冒犯自己的时候学会原谅、能在同伴产生不妥当行为的时候不盲从、能真诚地肯定赞扬同伴的好表现等等,这些都是被评价的内容。在活动初期,老师的此类“点拨”多且主动,并不断鼓励孩子来发现这些正向性的行为、情感。久而久之,在相互的影响熏陶中,孩子们也养成了遇事思考的习惯,学着判断行为正误、学习主动关爱他人、自我控制,在有爱有序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其二,开放的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孩子成长。“心愿卡”活动,摒弃了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模式,以孩子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结合,使评价角色多样化,让孩子们在接受不同评价的同时学习客观地看待各种事物及行为。心愿卡活动还采用常规的“活动后评价”及“前置活动评价”结合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点给予孩子评价:常规评价,针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鼓励孩子在下次活动中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妥之处;前置评价,在活动前先给孩子肯定的评价,给予一个贴花,跟孩子约定“贴花会帮助你,跟你说悄悄话,提醒你自主管理哦”,让这个“前置的评价”起到积极正向的自我暗示的作用,引导孩子在活动中有效进行自我管理。如果自我管理成功,则可将贴花贴在心愿卡上。同时,孩子在前置评价中还需学会保管贴花,遗漏则不补。这也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样的活动中,细致、耐心、坚持等好品质会成为孩子的成长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