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江苏教师发展研究 » 研究动态

“智性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

                                       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   鞠九兵

 

“智性课堂”一直是我的教学主张与追求,那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26年来一直伴随着我从事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的始终。我知道,这个问题是基于“是否利于考试”和“是否利于学生”两个基本的维度而提出的,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只能由我们做老师的直接而专业性的回答了,也许老师们的答案是丰富而多彩的,是传承而时尚的,但任凭你怎样回答,你都回避不了“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这样的本质追问。

19979月,《教育研究》杂志发表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该文影响随之在教育界迅速扩散,题目本身成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时尚话语”,仿佛一夜之间“生命”重新回到了教育的视野。叶澜教授认为,价值观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价值观危机,是中国教育根本的危机,教育转型应该从价值观转型开始。中国教育最大的病根,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教师为事务而操劳,对考分排名、各类评比、获奖晋级等显性成果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师生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提升的关注。

改革开放尽管已经30多年了,但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的现象依然十分凸显,课堂上对个体特殊性和个体生成方式的漠视和无助仍然是许多教师甚至是不少名师上课的严重短板,他们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缩减为知识传递的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气与乐趣,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失去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课堂趋于“沙漠化”。

所谓“钱学森之问”的症结就在于此。中国从来不缺聪明有潜质成为尖端人才之人,缺的是把潜质变为现实,进而赋予人新潜质的教育。因此,真正学生所需要和喜欢的课堂应该是“丰富着生活、充满着智慧、折射着理性、闪烁着人文光辉、激发着生命活力”的“智性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是叶澜教授的经典语录之一,更是我们在改进课堂的行动良策。课堂教学是“活”的教育学,真正的老师,哪怕他已成为公认的名师,他也必须扎根课堂,可以说,没有课堂就谈不上为师,即使不是建构课堂和呈现课堂,也应该是浸润课堂、发现课堂、评点课堂、献策课堂和享受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也是其生命不断砥砺、不断丰润、不断修养、不断精进的殿堂。那种消耗打发甚至藐视亵渎课堂的教学行为无异于谋财害命甚或祸国殃民,因此,拥有课堂话语权的老师们除了要倍加珍惜,还要倍加研究,倍加奉献,倍加融入。

2001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2003年3月,教育部又正式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秋季,高中语文新课程正式进入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之后,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就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到如今,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标正在运行。在语文新课改的进程中,最为耀眼的是各种模式的导学课堂和各类旗号的语文冠名,像东庐的讲学稿、如皋的活动单导学、山东杜郎口的高效课堂等课堂模式搞得风生水起,像文化语文、无痕语文、生命语文、简约语文、情智语文等流派语文竞相登台,模式也好,冠名也好,都无可非议,它们都有存在的理由,它们都发挥着滋养学生认知和精神的作用,但学科的本质价值和核心素养却是重中之重,不少模式或名号的语文课堂却未能真正做好,如,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似乎与语文学科关系不大。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语文的教学,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侧重地发展。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关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还是单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过分关注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等的掌握,反复强调的是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很少关注人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明显脱节。其实,相当多的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加上那些低级庸俗甚至有毒的文化产品还占有较大的市场,作为语文老师同样需要关注学生们的情感发展,增强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味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丑恶的文化现象,使之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另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列为了重要内容。培养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既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内在所需。当今社会,小至单位,大至国家,要赢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人才。而作为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感和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的能力,具备了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的条件”,那么“高中语文课程也就应该和其它课程一道,从各学科适合的角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与策应,我一直以来追求和践行的“智性语文课堂”,语文学科是有“智性”的,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智性”可循,都能“智性”掌握。我主张既不要拔高地把语文教学说得精妙玄虚,也不要粗浅地把语文教学贬为诵读与默写,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应该是既让他们领略母语的神奇与魅力,又要让他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去培育民族性格,并生长出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语文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实的工具学科,又是“品有味、赏入心、思无疆”的人文课程;语文是母亲,给我们乳汁,让我们学会走路和生活,语文是父亲,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懂得担当和挑战。因此,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称职地履行“双亲”般的职责和使命----传承文明,塑铸品格。

2007年7月,我入选县“十佳名教师”,决定因素是上课环节,我得了93.89分的第一名好成绩。2009年5月,我被遴选为设区市名师一梯队培养对象,决定因素仍是上课环节,我以极大的耐心和成功的诱导,让一位素不相识的从不回答提问的女生精彩答问并赢得全班自发的掌声,当时的专家评委评点时说,“你的课让学生成功,这是你最成功的地方。”2010年7月,我竞逐江苏省特级教师,竟然还是上课环节起了决定作用,评委说,“是激情和智慧让你的课变得神采飞扬。”2014年10月,我申报正高级教师,在其他条件相当的前提下,我在上课环节上再次获得佳绩。回眸专业成长的历程,我感到幸运而幸福,幸运的是,我所在的地区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把能上优质课作为评选各类名分的重要条件;幸福的是,虽然我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但组织上一直保留着我在学校上课的权利,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到陕西咸阳的支教选上了我,到新疆克拉玛依的支教选上了我,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高中语文第一位主讲老师选上了我,而且一选就是两年,苏派语文教学论坛连续两年选了我的课和讲座。我喜欢上课,是因为我不怕出力,更不怕出“丑“,出力,让我感觉到生命的意义,出“丑”,让我收获到别样的精彩。

说了上面这么多的话,仅为证明自己现在还是个坚守讲台的语文老师,并且还想一辈子做下去,既然是来自一线语文老师的思考与实践,想必对语文的学习与教育总会有一定的帮助和启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