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新闻

引领教师走向“教育自我”的幸福之路

阅读人数1444

6月10日,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举办了“教师领袖”颁奖活动,王晨阳、张文英、曹丽娟三位教师获此殊荣。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李志欣看来,一所致力于改革的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单纯局限于教学与研究等活动,还应关注“教育自我”。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校和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还能使教师的工作更具生命力。

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兴趣与自觉,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于2019年1月发布《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教师领袖认定及管理办法》,开启了“教师领袖”评选活动。

“谁有思想谁就是学校的领袖”

学校在三年发展规划(2016-2019)中这样定义“教师领袖”:教师领袖是指那些自主认识到自己是专业的开拓者并积极行动、承担责任,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推动学校积极改变的教师。教师领袖必须承担课堂之外的更多工作,如开办讲座、写期刊论文、支持新教师、为管理分忧等。

同时,教师领袖必须要符合五个条件:

1.有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中学生。

2.有道德情操,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高尚的人格和高贵的情感赢得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尊重。

3.有扎实学识,敬畏自己的专业,视专业为自己的生命,做专业的开拓者,积极承担课堂之外的工作,对本学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方法。

4.有仁爱之心,关心热爱学生,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以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积极主动承担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

5.关心学校发展,支持新教师成长,包容不同的个性,为学校、团队、同事的进步喝彩。

李志欣校长认为,在一所学校里,应该充分体现“谁有思想谁就是学校的领袖”的治理理念。“不同于选拔世俗眼中的名师,教师领袖是一种基于精神和心灵层面的选拔。同时,教师领袖的评选不掺杂任何物质奖励,而是纯粹的精神激励。”

纯粹的精神激励,给了“教师领袖”们更多动力

与学校发展规划同步,“教师领袖”每三年评选一次。在经学校各年级部推荐、个人自荐,并由学校领导及教师代表组建的“教师领袖认定领导小组”确定教师领袖人选名单后,经校务会研究讨论通过且公示,王晨阳、张文英、曹丽娟三位首批“教师领袖”脱颖而出。

王晨阳是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一名音乐教师,“热爱”“努力”“良知”这三个词描绘了他几十年的音乐教师生涯。“当老师,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是最基本的。一个人只要认准了做一件事情,就必须要努力成为本专业领域的一个‘领袖’。”“教师的魅力在于内心的良知,教师这个职业不是哨兵站岗,如果学校能够给教师一个园子,一块自留地,让教师去耕种,那么教师的种种付出也就变成了享受。”

学校的合唱团就是王晨阳老师的“自留地”,在这块“自留地”上,他有“基本功更为扎实、视野更为广阔的新生代音乐教师带来的压力”,也有“自身素养限制自身发展”的“本领恐慌”,所以他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状态,自学了更多专业相关技能。

对于教师领袖这项荣誉,张文英和曹丽娟有着共同的感想:教师领袖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在获得这项荣誉之后,除了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开始更多地帮助、关爱其他同事,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张文英是一位临近退休的数学教师,她享受数学教师的身份,对即将退休、离开教学团队非常不舍。对于数学教学,她认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们的基础差距很大,所以需要关注的层次比较多。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花更多的心思,这样才能保证尽量不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语文教师曹丽娟是学校唯一一位学生评价满分的教师,在其他教师向她取经时,她表示,秘诀就在于用心对待学生,用良心教书育人。“对教师而言,一个孩子是几十分之一,可对一个家庭而言却是百分之百。教师应该站在良心的角度去教书育人。比如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一碗水端平的,没有任何歧视,是真的为他好。在和学生沟通时,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下也是很好的机会。如果孩子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授的学科,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提升了。”

扩大“教师领袖”影响力,还需进行有效的后续管理

针对教师领袖,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还有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比如教师领袖将进一步承担支持新教师成长、建设自主课程、为学校管理分忧、积极参加撰写各类文章或案例、课堂展示等任务;学校会适时召开教师领袖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凝练其教育教学主张;同时,学校也会为教师领袖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扩大教师领袖影响力;对于退休的教师领袖,学校可以采取返聘的方式,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

李志欣校长表示,很多教师没有职务头衔却堪称教师中的领袖,他们不仅是学校思想和教学的领导人,更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我们将会为此目标付出努力,继续挖掘和培养真正为学校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教师领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单位: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